周有光《双语言时代》解读:为什么要学英语

梦想网 2021年2月2日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根据维基百科记载:汉语拼音系统是在1950年代由包括周有光在内的一群中国语言学家基于早期汉字拉丁化的基础开发的)。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终身名誉院长。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2019年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致敬奖。

一、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超音速飞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早发而夕至。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是“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地球村。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来自言语的四方。他对弟子们讲学,说的是什么语言呢?孔子周游列国,不带翻译。他向诸侯宣讲仁义,说的是什么语言呢?他不说本乡的“老三”土话,而说当时的“天下共同语”,叫做“雅言”。孔子的语言是“双语言”:雅言和方言。

在地球村里,民族繁多,言语各异。如果东村说的话西村听不懂,西村说的话东村听不懂,那么地球就成哑巴村了。地球必需有大家公用的共同语。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不行。所谓“世界语”就是“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种人造语规则简单,学习容易,但是应用范围不广,图书资料稀少,只相当当于一个小语种,不能适应现代政治,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复杂需要,所以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没有它的地位。

地球村的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由历史逐渐形成的。英语已经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三百年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日落”了,留下来一份遗产“英语”,正像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留下来的“拉丁语”。“公历”失去了宗教特色,“米制”失去了法国特色,“英语”失去了狭义的国家特色。英语不仅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可走的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二次大战后,有一百多个殖民地独立成为新兴国家。在语言工作上,它们面对两项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化用国际共同语。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实现了双语言。现代是双语言时代。

二、英语的洪水泛滥

“英语”原意“地角语言”。5世纪中叶(中国南北朝),欧洲大陆一个部落叫作“地角人”(Engle),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现在德国北部)渡海移居不列颠(Britain)。他们的“地角语”(Englisc,古拼法)代替了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地区称为“英格兰”,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现代拼法)。

1066年(北宋中期),说法语的诺曼底人(Norman)侵入英国,此后两百年间英格兰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后来,1350-1380年间,英语开始用作学校语言和法庭语言。1399年(明朝迁都北京之前),英格兰人亨利第四当上了英王,此后英语的伦敦方言成为文学语言。

英语在5-6世纪时,用原始的“鲁纳”(runa)字母书写。7世纪时(中国唐代前期),基督教从爱尔兰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拉丁字母跟英语的关系,好比汉字跟日语的关系。英语的拉丁化是很晚的,到中国唐代时候才初步成形。

英语不是先有拼写规则然后拼写的,而是在随意拼写中逐渐约定俗成的。拼法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有:1、字母少而音素多,造成一音多拼;2、语音变而拼法不变,遗留古文痕迹;3、强调拼法反映希腊和拉丁的词源,人为地造成言文不一致现象;4、部分语词采用法文拼法;5、不断借入外来词,拼写法变得非常庞杂;6、15世纪(明代中叶),英语发生语音的重大变化。刚刚写定的文字无法系统地改变,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为今天拼写定形的基础。

民国初年,英国“海盗牌香烟”的广告曾经贴满中国的街头。英国本来是个海盗之国。1588年(明万历年间),英国发挥海盗精神,用海上游击战术,以一群零散的小兵舰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成为海洋第一霸主。此后四百年间,英国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大英帝国”。英国打破历史传统,努力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在政治上开创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开创工业化生产方式。这两个开创改变了人类历史,使英语在全世界语言中独占鳌头。

英语虽然拼法不规则,但是同一个语词有一定的拼法和读音,例外只是少数。语法比其他欧洲语言简单。英语从四面八方吸收有用的外来词,成为词汇最丰富的语言。它用26个现代罗马字母而不加符号,方便打字和电脑处理。

两次世界大战,从英国殖民地独立成为现代大国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并且在战后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英语的流通扩大,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起源于美国的多媒体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络,不断造出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术语。信息化和英语化成了同义词。英语通过电视和电脑,正在倾泻进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英语的洪水泛滥全球。

三、法语的争霸战

原来,法语和俄语都跟英语争当语言霸主。苏联瓦解之后,俄语退出了争霸舞台,法语孤军作战。

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法语是国际的通用语,国际会议几乎都用法语。当时,不会法语就难做外交官。直到如今,邮政领域还在某种国际事务中使用法语。可是,一次大战中法国失败,由于美国参战,然后传败为胜。1922年,举行华盛顿国际会议时候,美国有礼貌跟法国商量,可否在会议中同时使用英语。法国不好意思说“不”。这一答应,改变了语言的国际形势。

二次大战法国再次失败,又由于美国参战,然后传败为胜。成立联合国时候,议定以“英、法、西、俄、中”五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后来又增加一种阿拉伯语。联合国原始文件所用语言,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占1%。法语的应用不到英语的五分之一(参看周耀文《论语言融合》1995)。今天多数国际会议,名义上用英法两语,事实上只用英语。

二次战后,范围仅次于英帝国的法国也瓦解了。法国利用法语作纽带,团结原来的殖民地组成了一个“法语国际”推广法语,跟英语作斗争,这是法国的重大国策。为此,法国设立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总统直接领导。法国规定,在法国销售的外国货物,广告必须用法语。国宣传,法语是最优美的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高尚的文化语言。凡是以法语为第一外国语的国家或地区,法国愿意给以津贴和帮助。

可是,历史的变化跟法国的愿望背道而驰。印度支那三国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通行法语,由于准备加入东南亚联盟,都放弃法语,改用英语。新闻报道说,越南为了加入东盟,从国家主席到一般公司职员,人人都在学习英语。柬埔寨的大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学习英语。印度支那的第一外国语由法语变为英语,这是“法语国际”的重大挫折。

最近又发生新的不利于法语的情况。从法国殖民地独立起来的阿尔及利亚,宣布从1998年起,学校改为英语为第一外国语。法国一向把阿尔及利亚当作自己的一个省份看待,这里也要改用英语,那是心腹大患,使法国难于忍受。“法语国际”只剩下半个“法语非洲”了,据说那里也在酝酿改学英语。

法语跟英语的斗争,为什么处处失败呢?原因可能是:1、法帝国的地区和经济实力原来比英国小。2、英国有美国作为英语的“继承国”,法国没有那样强大的“继承国”。3、两次大战中法国失败,由于英语国家的帮助才传败为胜。4、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新术语都来自说英语的美国,法国的科技力量无法跟它相比。这些原因不是短期所能改变。

德国语言政策跟法国很不一样。德国商人乐意用英语做生意,这样能多销货物;德国科学家乐于用英语发表论文,这样能有更多读者。德国人说,我们争效果,不争语言。在欧洲,法语人口和德语人口的比例大约是7:9,法语人口少于德语人口,但是相差不大。欧洲各大企业在业务中使用的语言,除英语之外,原来使用法语超过德语,但是1996年的调查说明,情况改变了,德语第一次超过了法语。可见,法语的国际流通性正在萎缩。法语是否可能萎缩成一国之语呢?这是法国的重大忧虑。

不过,法国没有认输,还在乐观地继续斗争。其实,法国没有人不学英语,法国本身事实上早已是双语国家了。

下面略谈亚洲几个国家的双语情况。

四、东南亚的双语言

“东南亚”是一个人文地理的新名词。这里有十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土地共计448万平方公里(接近半个中国),人口共计4.26亿(超过中国的三分之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横跨赤道的七分之一。这些国家组成“东南亚联盟”(东盟),原来包括六个国家(新马印文菲泰),在括大为十个国家(增加越柬老缅)。

东南亚的西面有五个国家(泰缅越柬老),都是佛教国家,语言彼此不同,文字用格自的印度式变体字母。泰国有传统的文字,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缅甸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有简易的传统文字,几乎人人识字,以英语为中等和高等教育语言。越南在独立之后,废除了汉字,以拉丁化“国语字”为正式文字。柬埔寨和老挝有各自的传统文字。印度支那原来是法国殖民地,正在改用英语作为第一外国语,向其他东盟国家看齐。

东南亚的东面也有五个国家(新菲马印文),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在二次战后有全新的发展。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国语,而是全无官方语言;华语(普通话)为华人的官方语言,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塔米尔语为印度族的关方语言;马来语为马来人的官方语言,同时又是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菲律宾规定拉丁化的他加禄语(Tagalog)为国语,以英语为行政和教育语言,英语的作用已深入民间生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废除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两国在独立之后共同采用标准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原来拼写法并不相同(印尼用荷兰式,马来西亚用英国式),后来统一了正词法,并且为新加坡和文莱所采用。印尼原为荷兰殖民地,通用荷兰语;独立后荷兰退出印尼,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

东盟经济已经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新加坡是“东亚四小虎”(港台韩新)之一。文莱是石油富国。泰国发展显著。马印正在起飞。菲律宾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朝气,是举世瞩目的上升地区。

东南亚旧称南洋,是华侨和华裔最多的地方,据说有三千万人以上,很多人已经“落地生根”,忘记了家乡语言,改用了当地的姓名。他们主要经营工商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

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军人专制、民主制度),宗教有各自的传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但是,这些歧异并不妨碍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经济,并且在共同的国际事务中采取协调的政策。

东南亚一致实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言,方便相互联络和发展国际贸易,这是走上一体化道路的第一步。荷兰语和法语的退出,使东南亚实现了统一的英语化。英语在东南亚不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而且部分地进入了民间生活。

五、印度的双语言

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950年独立之后,反对英帝国主义,同时反对英语。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是唯一的国语,准备在此10年之后完全不用英语。

但是,印度是一个9亿人口的大国,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多,印地语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地语之外,印度不得不规定十一种“邦用”官方语言。印度低估了建设全国共同语言的困难,曾一度陷入语言问题的重大混乱。

过去二百年间,英语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和教育语言,国会开会用英语。这无法在可见的短时期内改变为本国语言。结果是,英语悄悄地继续流通,担当了全国共同语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纽带语言。

到了70年代,印度的国际关系和语言感情发生了变化,英语从帝国主义的语言,变为有利可图的商品。长期以英语为教育语言,使印度受过教育的国民人人都懂英语。这个条件成为参加国际事务和进行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利用英语条件,印度每年争取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多次在印度举行,借以赚取外汇。在宪法中没有地位的英语,现在公开地保留了无冕之王的地位,成为事实上唯一的全国共同语。印度是一个英语和本国(本邦)语言的双语国家。但是有人说,印度没有现代化,可见双语言无用。

六、日本的双语言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青出于蓝。一位日本教授说: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一千年;在近代,日本学习西洋两千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二次战后,日本的双语又有新发展。

日本在一次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次战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成经济战胜国。

日本投降(1945),美国将军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成为日本的“太上王”。他命令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在逐步改革之后,实现了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改进假名字母的用法,使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夹用少数汉字。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时期已经普及国语,把文言改为白话,同时限制使用1945个常用汉字,此外以假名代替。中学生只学习1945个常用汉字,外加人名用字166个,合计2111字。小学六年级只学习996个汉字(比千字文还少四个)。大众小说只用800个汉字,其余用假名。日本的知识分子,除非研究中国历史和东方文化,一般只用2000个常用汉字。“语文平民化”的目的是:对人民大众,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对知识分子,节省语文时间,更多地学习科技和实用知识。

在美国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在日本逐步普及和提高。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发生“洋泾滨”现象。广东话的洋泾滨是有名的,可是跟日语的洋泾滨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日本的外来语原来很多,现在更多得无法形容了。日本学者说,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时候,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远,习以为常,已经忘记了那时外来语了。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高潮。

大半个世纪之前,日本放弃“意译”科技术语,改为“音译”科技术语,用片假名拼写。这使日本术语的读音接近国际化,但是片假名写成一长串,群众难学难记。有人主张改为意译,引起意译和音译的争论。一位日本教授说,音译固然有缺点,意译的缺点更大。

日本人喜欢出国旅游。据说近来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世界各地的旅游点都能看见川流不息的日本人。旅游使日本人增进见识,提高文明。国际旅游需要国际共同语,旅游是推广英语的一种动力。

日本的大企业要求职员英语过关,经常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目的是使职员能够独自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取得外国资料,提高生产技术。这是真正的进入信息化时代。日本的电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欧洲。国际互联网络极大部分都用英语。英语成为在日本大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日本从1997起,小学生提前从三年极开始学习英语。西欧有些国家实行“扫除外语(英语)文盲”。日本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英语越来越被重视,乎要跟日语并驾齐驱了。日本有人感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

七、中国的双语言

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又会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的社会语言,方言是家乡和乡土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义:从只会说普通话,到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

民国元年(1912)开始,我国兴办新式学校,以“国英算”为三门主课,“国英”(国文和英文)就是国际双语言。但是当时只有少数人上学,课程要求很低,还没有双语言的概念。

解放之后,俄语一度成为我国的主要外语。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已经恢复了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青年们热心出国留学,主要是去美国,一股英语热在青年中自动燃起。但是人数很少,不能说我国也开始了国际双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教育,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建水坝,筑铁路,兴工业,促外贸,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前进。我国的现代化要追赶俩个时代,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任务非常艰巨。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工具是语言。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双语言政策问题,但双语言是现代化无法避免的需要。“国内双语言”还没有实现,能够开始进行“国际双语言”吗?

一方面改进汉语教学,一方面提高英语水平,是可能的吗?可能的。但是要革除成规,借鉴先进,去掉无效课程,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实用水平。如果教育水平不能赶上先进国家,要想建成跟先进国家相颉颃的现代化国家,就难于想象了。

目前,我国科学院的各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有条件的大学和机构,已经利用多媒体电脑,接上国际互联网络,随时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其他资料库取阅科技和文化资料。在电脑上遇到不懂的英语词汇,可以利用电脑词典(例如Roboword)查看中文意义,一按鼠标,立刻查到,实在方便。这是我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和实行双语言的起点。

双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的附加物,而是现代化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Copyright 2021 梦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1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