ɪ | ʊ | ʌ | ɒ | ə | e | æ |
iː | uː | ɑː | ɔː | ɜː |
ɪə | ʊə | aɪ | ɔɪ | əʊ | eə | aʊ | eɪ |
p | t | tʃ | k | f | θ | s | ʃ |
b | d | dʒ | g | v | ð | z | ʒ |
m | n | ŋ | h | l | r | w | j |
iː | ɪ | ʊ | uː | ɪə | eɪ | ||
e | ə | ɜː | ɔː | ʊə | ɔɪ | əʊ | |
æ | ʌ | ɑː | ɒ | eə | aɪ | aʊ | |
p | b | t | d | tʃ | dʒ | k | g |
f | v | θ | ð | s | z | ʃ | ʒ |
m | n | ŋ | h | l | r | w | j |
只练习音标 | 练习天数 | 练习次数 | 播放次数 | 练习 |
---|
目前这套程序用的版本是2014年BBC推出,由专业播音员录制,大家可以放心作为标准音标语音材料进行学习。理论上,比国内老师发音更标准。
国外语言学家认为 tr dr ts dz 是一种连读,并不属于单独的音素(音标)。而我国教材编著人员并未根据国外学术研究结论编著教材,他们认为这4个是单独的连缀辅音,所以教科书上面是48个音标,而BBC最新发布的学习材料只有44个音标。同时查看各大国外知名词典,也都没有这4个辅音音标。
理论上,最好在5-12岁之间,也就是从开始大量说话到青春期发育前,同时在不反感学习的情况下最佳。因为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系统会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而固化(极少数有语音模仿天赋的人除外),而养成一种固定的发音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音问题。
从小不说普通话,青春期过后再说普通话的人,通常会有严重的口音,甚至一生都无法改正口音,这个口音问题南方人特别突出。有些人为了练好普通话,试过多种方法,如:跟读新闻联播、跟读影视剧台词、练绕口令、找老师纠错、找个普通话标准的对象,都没能帮助纠正普通话发音问题。
不过根据科学家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录音对比后,进行自我修正发音。大概方法就是听标准发音后,进行模仿跟读并录音,然后倾听对比标准发音和自己的不标准发音,让自己大脑意识到哪里错了,并进行自我调整发音。通过一个长时间的修正发音练习后,让新发音习惯覆盖旧发音习惯,最终达到更改口音问题,所以成年人修正口音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苦力活。
如果只是单纯用跟读新闻联播之类的办法,当大脑无法意识到哪里发音有问题,那将对修正发音没有任何帮助。就像很多唱歌不好听的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哪里唱歌不好听,但自我感觉挺好的。所以通过录音对比的办法能有效发现问题。
根据科学原理,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外语发音,最好在比较小的年龄学好为宜。而成年人,要想练好发音,就用这种《录音对比,修正发音》方法吧。这是一个苦力活,需要坚持!
音标是语言学家根据英语单词发音分析归纳出的音素,这些音素理论上包括了所有单词的发音,学好音标意味着,所有英语单词用到的发音器官肌肉都有被锻炼到,这样口音问题能有效得到改正。
目前这款学习音标程序就是根据《录音对比,修正发音》原理而开发,可帮助成年人和儿童学好音标。学好音标后,不仅可以帮助拼读单词,提高自学兴趣,还可以拥有更标准的发音能力。
现代科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无法仅仅通过背诵和学知识的方式掌握。语言能力是一种快速的条件反射能力,存放在大脑的程序性记忆区。掌握一项语言技能,会用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和经历性记忆,特别是程序性记忆,是掌握一项语言技能的关键。如果仅仅把语言技能当成知识学习,那只是单纯的陈述性记忆,没有转化为程序性记忆,将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详情请阅读《英语学习秘籍》
如果看过关于失忆类型的电影,如:《我是谁》。主角大脑受损,忘掉了过去的记忆,但是语言、开车和格斗等能力并没有失去,大概可以推测他的大脑程序性记忆区域并没有受损,语言能力、开车能力和格斗能力都属于技能范畴。
根据维基百科记载,自然拼读法又名字母拼读法(Phonics [英][中])是一种教人们如何“读写”字母语言的方法。大概学习方法是先学26个字母,再建立单词中字母与语音的对应关系,最终达到看字母就能自然直接读出该词的发音,同时实现读和拼写的能力。
根据外国的统计,美国小孩5岁已经掌握5000个左右词汇的"听说"能力,入学后采用自然拼读法去学习英文的"读写"能力,而整个学习周期在几年时间。在美国,由于这种自然拼读法让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25%的学生学不会,后来就有学者鼓噪用全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英][中])代替自然拼读法教学,然而加州地区试验性采用全语言教学法后,反而让学生的不识字率由25%涨到了50%,于是自然拼读法再度成为主导教学地位。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然拼读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教学法,全语教学法可视为对自然拼读法教学的反思。
英语是字母语言(拼音语言),母语为英语的国家采用自然拼读法教学,不用额外学习一套注音(音标)系统,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直接建立单词中字母与语音的对应关系,然后实现学习字母语言的读写能力。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英语是一门外语,我们学习英语前并没有掌握几千词汇的"听说"能力。对于一个没有英语基础的人,采用自然拼读法学习时,除了学习字母和发音的对应关系外,还需要掌握这个词的含义,而且自然拼读的发音规则超过200个,有国外语言学家说,就算是语言学家也不能掌握全部的发音规则。所以相比音标学习耗时更长,练习和记忆点更多,所以有国内专家认为掌握3000以上词汇再学自然拼读法更合适。
对于我们学习过汉语拼音的人来说,特别是成年人学习英语,更应该学习音标。因为当遇到两个单词发音相近,只听语音很难分清发音区别时,这时就可以查看一下音标来帮助分清和学习正确发音。学习音标还有益练好英语的发音,同时因为有学过汉语拼音的经历,这个所谓的自然拼读法的规律根本不用学习,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我们自己也能慢慢发现相应规律。
在国内教科书中的词汇均采用音标注音;国内最流行的英语词典,如牛津和朗文等词典均采用音标注音;国内流行的各类在线词典也都采用音标注音。可见熟练掌握音标,就如同掌握汉语拼音一样重要。
而且在英语中,大约有80%左右的词汇符合自然拼读法的规律,而音标能标注所有英语的词汇,所以不管怎么样,掌握音标更为有益。而且学习音标的时间成本远低于自然拼读法,毕竟母语为英语的小朋友学习自然拼读法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就像我们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但直到六年级都在练习拼音技能的运用。不过总体来说,不管是学习音标还是自然拼读,熟练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切勿操之过急。
首先,我们国内教科书中的《英语国际音标》实际上源于英式发音的DJ音标(英语:Daniel Jones Phonetic Symbol [中]),发展到现在已经支持标注美式发音。
DJ音标最初由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 [英])设计,并1917年首次出版了英语发音词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英]),并提出术语 Received Pronunciation (简称:RP [英][中])。之后100多年期间已经修订发布了18个版本,经历过几次重大修改。目前国内教科书使用的是1977年发布的14版的音标符号,琼斯去世后,由他的学生 Alfred C. Gimson 修改出版,所以也有人称为Gimson音标。不过Gimson去世后,又有后来的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增加新的音标符号,而我们的教科书和现实情况有一定脱节。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牛津词典(1857年创立),剑桥词典(1995年创立),朗文词典(1755年创立),格林斯词典(1819年创立)等,均采用这套音标注音,只是增加了一些新音标符号,并支持标注美式发音,详情见官方词典音标说明:
牛津词典《发音指南》
剑桥词典《发音符号》
朗文词典《发音指南》
格林斯词典《发音指南》
而国内的在线词典,如:百度、有道、腾讯、搜狗、金山等,他们的数据来源于和国外知名词典合作(授权),如:牛津词典,所以也采用的相同音标符号。
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区别,前者由民间组织设计并推广,国家政府并不干预,后者是由我国政府组织设计并推广。前者推出新版并修改的可能性大,后者从1958年首次推出后就没有再变过。这要感谢我们国家和早期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委员们,特别应该重点感谢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和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周老通晓英、法、日、汉四种语言,这为设计汉语拼音的易用性奠定了一定基础。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他在世的时候并不希望大家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只希望被称为“汉语拼音之子”,因为他认为他们设计的汉语拼音是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来。他还说赵元任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们设计拼音方案时主要参考了赵元任的学术成果(如:国语罗马字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成立,包含成员: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1955年4月增补成员:周有光;1957年2月增补成员: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
虽然这套汉语拼音系统也不完美,至今一直有人指出缺点,但也无法磨灭他解决了相关历史问题和做出的贡献。从汉语拼音推出60多年来,最大的几个优点:1、为我们学习汉语的普通话做了巨大贡献。2、让我们电脑输入汉字更容易,不用强制学习难学的五笔输入法。3、汉语拼音非常符合英语拼读特点,让外国人学习起来也很容易,对汉语国际化做出来了巨大贡献。
汉字是象形文字,如果不学注音系统(汉语拼音),那学习汉字读音会是一件麻烦又困难的事。而英语是字母文字(拼音文字),80%以上词汇都有拼读规律,所以英语母语人士可以不学音标注音系统也能学会英文。由于我们从小有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的经历,让很多国人误以为老外也是必须先学音标,再学英文,而实际上有很多老外都不认识音标符号。虽然音标是为规范发音和注音而设计的注音系统,但事实上音标更适合外国人学英语而使用的注音系统。汉语拼音主要是根据英语的拼读发展而来,符合汉语拼读特点,也符合英语拼读特点,所以我们先学音标,再学单词,会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扩展阅读:
50年前的《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 了解汉语拼音如何被发明的。这篇文章写于2008年,台湾自2008年开始,中文译音使用原则也采用汉语拼音。
百度百科《汉语拼音》
维基百科《汉语拼音》
在英语世界中,注音系统均由语言学家和相关机构设计并推广,政府并未强制统一规范,毕竟他们主要采用自然拼读法教学为主。英美两国的语言学家都有设计各自的注音系统。美国词典因为历史原因,几乎都没使用国际音标,使用着各种重拼系统注音,在维基百科英语发音重拼法(Pronunciation respelling for English [英][中])记录了20多种重拼系统,可见注音系统的多样性和不统一。
国际音标(英语: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缩写:IPA [英][中])诞生于1890年代,是一套转写和记录人类所有语言的音标系统。由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帕西 (Paul Passy) 领导创办的国际语音协会设计和修订,国际音标经历100多年,众多语言专家参与其中,经历过多次修订。DJ音标作者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是保罗·帕西 (Paul Passy)的学生,琼斯也是国际语音协会其中一员,也参与设计了最初的国际音标版本。1911年,他还娶了他老师帕西的侄女西里尔·莫特(Cyrille Motte)。
DJ音标是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在国际语音协会参与设计了国际音标之后,根据国际音标(IPA)设计的针对英式发音的注音系统,并编写了英语发音辞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于1917年首次发布。其中大多数音标字母和国际音标一致,但也有一些差异。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和之后的语言学家进行过多次优化修改。目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均使用的DJ音标,包括各类知名在线词典。
KK音标(英语:Kenyon and Knott Phonetic Symbol [英][中])是一种美式英语发音的音素音标,诞生于1944年,也是根据国际音标(IPA)设计的针对美式发音的注音系统,所以它使用的符号几乎与国际音标(IPA)相符。KK音标最初使用在1944年出版的《美式英语发音辞典》,由于两位作者约翰·塞缪尔·肯尼恩(John Samuel Kenyon)及托马斯·A·克诺特(Thomas Albert Knott)的姓皆以K为开头,所以此辞典使用的音标俗称为KK(Kenyon and Knott)音标。但这套音标实际上主要在台湾的英文教材使用,目前在国内,甚至美国都很少有词典使用,比如美国最知名的韦氏词典也是使用的自己设计的《韦氏音标》。而很多美国人认识韦氏音标,但不认识KK音标。国内很多人跟着台湾老师学习美式发音,误以为学习美式发音一定要学KK音标。不过KK音标和DJ音标辅音部分完全一致,只有元音部分差异较大。
韦氏音标是韦氏词典(1828年创立,英语名:Webster's Dictionary [英][中])所使用的标音系统,详情见官方韦氏词典《发音符号》